专题首页 > > 廉政文化 > > 郑振铎:赤子之心 书生报国

郑振铎:赤子之心 书生报国

2024-06-19 09:54:00

来源:福建纪检监察         2024-06-19
       他,曾蛰居“孤岛”,殚力抢救古籍珍本;他,曾奔走呼号,为民族文学而歌;他,曾帮助郁达夫、老舍、巴金、庐隐等人走上文学道路。由于其在文坛上的卓越贡献,与鲁迅被季羡林、吴晗等称作“南迅北铎”。他,就是郑振铎。
       郑振铎,笔名西谛,祖籍福建长乐,是近现代中国杰出的爱国主义者,全能型文化巨匠,一生研读不倦,著作等身,由他主编、参与编辑的杂志、报纸有37种,丛书、丛刊23种,编校、影印的著作42种。郭沫若赞誉他为“一代才华”。
       这样一位文学大家,虽从未在祖籍长乐生活过,但他依然恋祖爱乡,“福州味”十足。郑振铎常在撰稿或编书署名时,特地冠以家乡“长乐”二字;他乡音未改,每当家乡来人,一定要说上几句福州话“过过嘴瘾”;他有一个不折不扣的“福州胃”,爱吃福州菜,在家招待朋友时,他必定用福州特色菜肴接待,吃得客人们连声称好、赞不绝口。
       郑振铎青少年时就追求新思想、新文化。1919年5月,他作为学生代表参加“五四”爱国运动,并被选为在京的福建学生抗日联合会领导人。他在《新社会》创刊号上发表的第一首新诗《我是少年》中大声呐喊:“我有思想如泉”,“我有牺牲精神”。叶圣陶曾评价这首诗“可以说是当时年轻一代觉醒的呼声”。
       抗战时期,许多保存着重要民族文献的图书馆、藏书楼成为日本重型轰炸机俯冲投弹的目标,大量珍贵典籍毁于战火,损失惨重。侥幸保存下来的也纷纷被变卖换钱,不少市侩书贾钻空牟利,低价买进珍贵文物、稀有古籍,再高价卖给外国人,大发国难财。
       郑振铎痛心疾首,以化名和文具店职员的身份作掩护,坚守上海这个“孤岛”,积极抢救珍贵古籍、民族文献。他还全力协助鲁迅编辑出版瞿秋白遗著《海上述林》,组织出版《鲁迅全集》《西行漫记》《列宁选集》《联共党史》等,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,艰难地做着自己不懈的努力。
       新中国成立后,郑振铎成为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、文化部副部长、中国科学院文物研究所所长。作为学者型官员,他主持制订了新中国文化文物管理规范,创办文物考古专业刊物。
       1958年10月,郑振铎在出访途中不幸遭遇空难,家人遵照其生前遗嘱,无偿捐献十万藏书。可以说,他的工作,他的藏书,乃至他的生命,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他热爱的文博事业,献给了他挚爱的祖国。
 
郑振铎用真情和行动
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担当
他“书生报国”
保护文物的一生
恰如自己所翻译的
那首《飞鸟集》中的诗句那样:
“使生如夏花之绚烂
死如秋叶之静美”